来到武汉以后,我一直在忙工作,最近终于得闲,朋友对我说:“去周边走走吧。”于是,我们去了蕲春,蕲春是黄冈下辖的一个县。
我之所以选择蕲春,是因为想到雨湖之滨的李时珍纪念馆看一看,那里原来是李时珍陵园,后扩建为李时珍纪念馆。
资料图 市民在湖北蕲春李时珍纪念馆参观。新华社发
【资料图】
李时珍出生在一个医生世家,他的祖父是草药医生,其父李言闻为名医,曾任太医院吏目(其时太医院的设置分为五级,最高为院使,其次为院判,再次为御医,而后为吏目,可见李言闻的级别不高。虽然他没有机会给皇上看病,却能接触到大量的医药资料)。李时珍能取得卓著成就并非偶然,在他背后有几代人的铺垫——耳濡目染,是李时珍成为“药圣”的重要原因之一。
“名人”一旦成了“圣人”,都会有故事广为流传。李时珍纪念馆畔的雨湖,就流传着李时珍出生时的美丽传说:
虽然李言闻是名医,靠为人诊病尚不能完全养家糊口,他还得去雨湖上打鱼。这天,一连几网都没捞到鱼,最后一网终于有些分量,他以为捞到了大鱼,没承想是一块大石头。就在他垂头丧气之时,大石头开口说话了:“李大夫,我是来贺喜的,娘子快生产了,快回家吧!你有何求?我会帮你。”原来这块大石头是“雨湖神”。李言闻匆忙赶回家,正逢儿子呱呱坠地,于是给他起名“石珍”。当晚,李言闻又做了一个梦,他梦见铁拐李前来道喜:“石珍石珍,百病能诊,做我高徒,传我名声……”
当时,医生的社会地位并不高,李言闻并不赞成李时珍继承家学。可李时珍参加科举考试屡试屡败,他的兴趣本不在此,干脆放弃科举,一心学医。如果李时珍科举中式,可能这世上会多了一位好官员,却少了一位好医生。
站在李时珍的家谱图前,我感叹李言闻的开明。虽然他希望儿子走仕途,一旦儿子选择放弃,他便不再固执己见。假使李言闻一意孤行,像现在的许多父母那样主宰子女的兴趣发展,李时珍只能一而再再而三地复习、考试,那将是多么悲哀……
至于李时珍的医术,美丽的传说也很多,他甚至能把死人诊活:一天,李时珍在湖口见到一群人抬着棺材送葬,棺材里有鲜血流出,而非瘀血,这现象着实有些诡异。在李时珍的反复劝说下,众人开棺,他赶忙在死者的心窝处扎了一针,死者哼了一声,醒了,随后又诞下一儿——原来她是因难产而暂时休克的。这个传说是真是假?真假并不重要,重要的是得有真本事,没有真本事,不会被大家信服。
李时珍曾为楚王府奉祠正、太医院院判。在任职期间,他时常出入于太医院的药房及御药库,认真比较、鉴别各地的药材,与此同时饱览皇家和王府珍藏的医药典籍,看到不少平素很难见到的药物标本,从而为编写《本草纲目》打下坚实的基础。这说明了什么?平台很重要,李时珍那会儿是这样,现在更是这样。我们要珍惜平台。
李时珍是个异常勤奋的人,为“考古证今、穷究物理”,自嘉靖四十四年(1565)起,他四处收集药物标本和处方,并拜渔人、樵夫、农民、车夫、药工、捕蛇者为师,将案头资料与实地查考进一步结合,由此解决了一些疑难问题,并于二十五年后完成了医学巨著《本草纲目》。这说明了什么?哪怕一个人拥有做大事的条件,拥有较高的平台,如果不脚踏实地,只是做做表面功夫,仍会一事无成。
冒着酷暑参观李时珍纪念馆,我的热情不减。烈日当空,给人的感觉是火烧火燎,不过李时珍的故事却如一场大雨,清凉清爽,催人清醒,令人通透。
(原标题: “药圣”的启示)
来源:北京晚报 作者 柳袁照
流程编辑:u027